【评论员观察】规范到位,找保姆不再靠运气
发布时间:2017年07月17日 浏览:10937次
要规范家政行业,既需要筑牢微观基础、打通毛细血管,也需要建立宏观机制、形成国家规范。
近日,有两条与保姆相关的新闻受到关注。一个是国家层面,17个部委联合发布行动方案,推动家政服务提质扩容;一个是社会层面,杭州保姆纵火案的遇难者家属林生斌宣布,联合发起设立公益基金,完善保姆的甄选管理机制。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正形成合力,共同推动中国家政行业规范发展。
长期以来,家政行业存在一些乱象。保姆虐待幼儿、老人以及偷盗财物等事件时有发生,甚至出现毒杀老人、纵火剥夺一家四口生命的极端案件。“雇主用的不放心,保姆干的不开心”,成为中国家政行业发展的一个困境。当然,不能因为几个“恶保姆”的极端案例就对整个保姆群体妖魔化,更不能由此污名化整个家政行业。相比于宣泄情绪,更值得追问的是:家政行业乱象丛生的根源是什么?规范家政行业从何处着手,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?
应该说,家政行业虽然属于服务业,却具有其他服务业所没有的一些独特特征。首先是经济行为的微观属性,家政行业的从业者和需求方都是微观的家庭或个人,而连接供求双方的家政中介公司也大多规模很小、遍地开花。其次是社会关系的粘稠属性,雇主与保姆在同一个屋檐下朝夕相处,不可避免地在经济交易之外形成某种社会关系,这时信任就显得非常重要。具体的家庭或个人是微观的,但是数以千万计的主体又组成了巨大的家政市场,这让家政行业又具有宏观属性。要规范家政行业,既需要筑牢微观基础、打通毛细血管,也需要建立宏观机制、形成国家规范。
从微观层面来说,在家庭和保姆之间,家政中介扮演着核心角色,也是理顺微观市场机制的关键所在。目前流行的用工模式,是雇主从中介公司找保姆并支付中介费,之后雇主和保姆就成了雇佣关系,与中介无关。不少家政公司为了赚取中介费,把保姆的准入门槛放得很低,只要“有身份证,能正常交流,会做基本家务”就可以,有的甚至连健康证都不需要。前期没有培训,后期没有管理,只要签一单挣一单中介费就万事大吉,家政公司这样当甩手掌柜,家政市场的微观土壤缺乏责任之墒,市场乱象遂由此生焉。
而要规范微观主体,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发力。上岗培训、信用记录、行业标准,这些制度规范如果能逐步建立起来,就能改变家政公司只拿钱、不负责的扭曲状态,让家政公司担当起市场主体的责任,逐步涵养雇主和保姆的信任关系。事实上,这次17部委联合推出的行动方案,无论是引导家政企业做大做强,还是完善家政服务标准,抑或是建立信用惩戒机制,其目的都是通过家政行业的供给侧改革,让“看得见的手”和“看不见的手”共同发力,让微观基础与宏观机制共同为家政行业保驾护航。
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二胎的全面放开,家政服务的需求将与日俱增,这关系到无数个家庭的“小确幸”,不仅是容纳就业的蓄水池,也是经济增长的新蓝海。从国家层面形成市场规范,从微观层面理顺市场关系,家政行业才能走上良性发展之路,既释放出经济红利,也给无数人带来关怀和慰藉。
文章来源: